北大数学郭勉之老师

格数致知蕴天地  ,育心成光“向阳”明

——访北大数学郭勉之老师

郭勉之(笔名向阳老师),毕业于北京大学微电子专业,拥有七年一线高中数学以及数学竞赛教学经验,以线上教学为主,立足上海,辐射全国,累计授课时长超过12000小时。她不仅是数学教师,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、家庭教育的顾问、心理状态的调频者。她始终坚信“教书更是育人”,致力于通过认知升维与思维训练,让学生真正地爱上数学、理解人生、掌握未来人生幸福的钥匙。经由她的辅导,学生数学高分率达95%以上,竞赛晋级率超75%,多位学员在国际数学竞赛中跻身全球前5%甚至1%。从上海头部教育机构的顶尖教师,到如今独树一帜的独立教育者,郭老师始终以“唤醒孩子内在生命力”为初心,在数学与身心教育的交汇处,开辟出一条“教书更是育人”的温暖路径。

以数为媒  叩启思维之门

当下的高中教育领域,一面是高考竞争的白热化,家长对分数的期待如悬顶之剑,倒逼着学生在题海中疲于奔命;另一面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凸显,学业压力、家庭期待与自我认知的碰撞,让不少学生陷入了“想学却学不进”的内耗中。而在数学竞赛领域,更是充斥着“唯难度论”的误区,许多学生因找不到合适的进阶路径,在复杂的题型面前早早地失去了信心。教育,似乎在“教书”与“育人”的失衡中,渐渐地偏离了本质。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郭勉之老师的出现,如同为迷茫的教育图景注入了一束微光。

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微电子专业的郭勉之,早年曾在上海芯片公司深耕,但和许多工程师不同的是,在严谨单一的码农工作之外,她还热衷参加演讲,辩论社团,还创办过读书会,教育分享会,早期的创办也是后期向阳读书教育分享会的雏形。

她早年受自己的数学老师吕老师影响较大,内心一直燃烧着一把渴望在教育之路上深耕的火炬。她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,然而波折的经历却如同入贝的砂砾,触发了她对于人生的透彻思考,沉淀下来的方法论常常能够精准有效地帮助到她的学生们。渐渐就形成了她把数学与哲学结合,强调教书更是育人的教学风格。

而转行教育领域的契机,源于一次偶然的“出手相助”:朋友的孩子数学成绩在班级倒数,且对学习数学有不少抵触,郭老师耐心地讲解,并常鼓励和肯定孩子,找适合孩子的台阶一点点地帮助孩子进阶,把竞赛知识点和题目讲得深入浅出,易于理解和运用,还常结合其在生活中的用途。没想到,短短一段时间,这个孩子不仅数学成绩大幅提升,还在数学竞赛中崭露头角,超越了班上众多同学。家长一次次真切地交流与感谢让郭老师感受到对于教育不仅热爱,更是擅长,再加对于数学始终如一的热爱,她毅然地告别了芯片行业,正式地踏上了教书育人之路。

郭老师在教学中常常发现,许多孩子不是不能学,而是不想学,纯粹的知识点技巧的讲解已难以帮到他们,必须要解决学习态度尤其内驱力的问题。常遇到的问题有“现在学的东西,以后工作中多半用不上,那为什么还要学习?难道只为考大学找工作?”郭老师常说:“不论现在学的以后是否用得上,它就像一块磨刀石,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,就是把我们的大脑磨得越来越聪明的一个过程。当你具备了高效学习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,养成了受益一生的学习习惯,那未来做什么都会更加游刃有余。更进一步,学习思考所获得的智慧就是人生幸福的钥匙。当然进入好大学,在更优秀的同伴环境中成长,也会很有意义。”没有一个学生会拒绝让自己变更聪明这件事情,所以当她讲完这个道理之后,他们就会用行动表示出认可。

她还曾遇到一位家产丰厚的学生,对方质疑:“家里已经有几十个亿,我为什么还要学习?”郭老师没有直接否定他,而是与他深入探讨“浅层快乐”与“深层幸福”的区别,“正如张朝阳用自身的经历告诉朋友,纯粹的物欲满足最终会带来空虚与无聊,甚至体会到“不是人过的生活”,而叔本华有名言“生命是一团欲望,欲望不满足便痛苦,满足便无聊,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”,可是谁希望生活就只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呢?”郭老师说到,“唯有在进步与助人中才能获得持久的幸福感,获得内心深层次的宁静与平和喜悦,因为它是合道的。”这场对话,改变了学生对于快乐的认知。后来郭老师常听学生倾述生活中的困惑并与他一起探讨人生哲学,最终彻底改变了他对于学习的态度,也让他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——他开始主动问“什么时候上课”,开始认真地记笔记,甚至会为了一道数学题反复琢磨。而这个孩子的妹妹,在郭老师的引导下,更是从班级中等成绩逆袭为年级第一。

这些经历,都让郭老师真切地感受到“育人”比纯粹“教书”更能影响孩子的一生——当孩子的内心被点亮,知识的吸收便会水到渠成。从此,她更坚定地把数学和哲学相结合,不断深耕,从上海头部教育机构的普通教师,一步步成长为机构前1%的顶尖教师,再到如今成为拥有独立教学品牌的教育者。七年时光里,她累计授课超12000小时,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学生:有基础薄弱、对数学充满恐惧的“学困生”,有聪慧却缺乏内驱力的叛逆“踩线生”,有欲望远超能力渴望学好的“内耗生”,有拥有良好学习习惯和能力但缺乏竞赛知识点技巧的优等生,还有从基础程度一年拿到全球1%竞赛成绩的勤奋生等等。面对这些学生,郭老师始终坚持“先解心,再解题”。她认为,教育的核心是“育人”,是“唤醒每一个孩子内在的生命力,帮助他们找到自己心中的那座灯塔。”

这些案例,在郭老师的教学生涯中并非个例:那个曾因学校人际关系困扰、数学只考二三十分的学生,在她的心理疏导与方法指导下,最终收获百分制88分的数学成绩,并进入加拿大理想院校;那些曾因竞赛难度过高而放弃的学生,在她设计的“阶梯式”教学中,一步步地突破自我,最终在国际赛事中跻身全球1%。在这个追求“速效提分”的时代,郭老师用七年的实践证明:教育不是流水线的生产,而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;数学也不是冰冷的符号,而是温暖的成长工具。她如同一位细心的园丁,不急于让每一朵花都即刻绽放,而是先为它们松土、浇水、驱虫,在呵护好根系之后,静待每一个生命按照自己的节奏向阳生长。

四维筑基  心智升华无疆

“数学的尽头是哲学,哲学的本质是经世致用的科学。”郭老师始终认为,学生成绩的提升,绝非单一的“知识点掌握”就能实现,而是需要从“学习态度、学习习惯、学习方法、知识点技巧”四个维度同步发力——这便是她创立的“四维度提升法”。在她看来,这四个维度如同桌子的四条腿,缺一不可:没有端正的态度,再好用的方法也难以落地;没有良好的习惯,再系统的知识点也会遗忘;没有科学的方法,再努力的学习也会事倍功半;没有扎实的知识点技巧,再有慧根也难以出成绩。而在这四个维度中,“学习态度”与“学习习惯”的培养,恰恰需要哲学智慧来引导。

在学习态度方面,她进一步细分为内驱力、情绪调节、难度控制和抗诱惑力四个子维度。她善于用生活中的比喻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。比如,她会用“爬山”来比喻学习的过程:“如果台阶太高,你每步都要拼命爬,很快就会被累垮;但如果台阶合适,你就能在欣赏风景的愉悦中轻松登顶。”这种形象的解释,让学生瞬间明白“难度控制”的重要性,也愿意接受老师的建议,从易到难、循序渐进。

在培养学习习惯方面,她提倡“课前带疑问、课上多思考、课后立即做、常总结重练”的闭环模式。她常用体育课上的“踏步训练”来比喻做作业timing的重要性:“如果你总是踩在老师口令之后踏步,你就会因为一直在赶的心累导致身体更累;但如果你总能提前一点踏步,你就会因为无压的心理感受,身体上也感受到轻松愉快。于是做同样多的各科作业,一个痛苦,一个轻松有效率,你选择什么呢?”许多学生听完这个比喻后,立刻改变了作业拖延的习惯,主动调整了学习的节奏。

在学习方法上,她鼓励学生“多想原理多推导”,“常思更优解”,“多归纳总结”,“常做变式训练”。她认为,数学思维的本质是不断追问、不断优化、不断迁移。这种思维不仅适用于数学,更适用于人生。她说:“在人的一生中,我们也在不断寻找更优做法、总结方法论、做复盘、做演练——这其实就是数学思维的延伸。”

这种教学之道,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,更影响了无数家庭。许多家长一开始只关注“孩子成绩有没有提升”,但在与郭老师沟通后,渐渐地明白了“友好的亲子关系才更能促进孩子成绩提升以及健康成长”。有一位家长曾因孩子“成绩差”而每天责骂,导致孩子越来越叛逆。郭老师先共情家长的“焦虑与辛苦”,再引导她:“孩子在学校已经承受了竞争压力,回家后更需要理解,不是指责。就像你工作累了,希望得到家人的安慰,而不是批评一样。”后来,这位家长改变了沟通方式,孩子的学习态度渐渐好转,亲子关系也变得融洽。“教育不是老师一个人的事,而是老师、学生、家长三方的同频共振。”郭老师说,“我不仅要帮助学生成长,也要帮家长学会‘看见’孩子,这样才能让教育的力量最大化。”

学于格中  润育生命气象

“人生最幸福的事情,莫过于感受到自己进步,以及帮助她人进步。”这是郭老师的人生价值观,也是她坚守教育事业的初心。从芯片行业转行教育,从机构教师到独立教育者,七年时光里,她见过太多学生因数学而焦虑、因成长而迷茫,也见证过太多学生从“抗拒学习”到“热爱数学”、从“自我否定”到“自信阳光”的蜕变。这些蜕变,如同星光,照亮了她的“向阳之路”,也让她更加坚定了“持续做好教书育人事业,让孩子自觉自乐成长,让家庭充满幸福”的使命。

除了关注学生的成长,郭老师也始终在“自我成长”的道路上前行。她始终坚信“终身成长”理念,每天都会花时间做数学教研、研究哲学和教育心理学、总结教学案例等。她说:“教育是一个‘教学相长’的过程,我要先成为更好的自己,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。”早年间,她面对学生的“严重内耗”,大约聊半个小时才能缓解;如今,她凭借更深入的思考和更丰富的经验,往往十几分钟就能帮学生解开心里的重重疑虑。有一个内耗了五年的学生,在和她聊过之后,激动地说:“老师,我终于不再内耗了,每天能开始安心写作业了,我感受到自己的状态每一天都在变更好,非常感谢您!”郭老师说深刻地认知到利弊,行为就会立即改变。这就是她推崇格物致知,知行合一的原因。

郭老师的努力,也让她收获了行业与家长的认可:她曾获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、高中数学联赛二等奖,持有高中数学教师资格证、AMC数学竞赛官方教练证书、AP微积分官方认证教师资质;在机构任职时,她是“年度最优秀老师”,收到过无数家长和学生的感谢信;如今成为独立教师,不少家长都“慕名而来”,甚至有外地家长专程让孩子跟着她在线上学习。但对郭老师而言,这些荣誉和认可,都不如看到学生的成长、家庭的幸福更有意义。

“‘向阳’这个昵称,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个网名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——不断进化,向阳生长。”郭老师说,“教育之路没有终点,我会一直带着这份初心,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。我相信,只要我用心去教、用心去爱,就能点亮更多孩子生命里希望的火苗,让更多家庭充满幸福,这就是教育的意义。”在她的愿景中,教育是一项终身事业,其意义远不止于分数。她的使命是“持续做好教书育人事业,让孩子自觉自乐成长,让家庭充满幸福”;她的愿景是“影响帮助全球几亿人活用数学思维,活出更幸福的生命状态”,这是她为自己立下的心灯,也是她为之奋斗的方向。

在这个快节奏时代,我们常常追问:好的教育是什么样子?郭老师用七年的实践,给出了她的答案:好的教育,不是分数的堆砌,而是生命的唤醒;不是知识的灌输,而是思维的锻造;不是单向的付出,而是双向的成长。她以数学为舟,载着学生穿越知识的海洋;以哲学为楫,帮学生拨开成长的迷雾,让每一个遇见她的孩子,都能在数学课堂里,找到人生的方向,收获成长的快乐。从北大校园到教育一线,从芯片工程师到数学教育者,郭老师的身份在变,但她“育人”的初心始终未变。在未来的日子里,郭老师将会继续带着她的“数学哲学”,在教育道路上坚定地前行,唤醒更多生命的内在力量,点亮更多家庭的幸福。而她的故事,也会激励更多教育者,回归教育的本质,用匠心守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,让教育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“向阳”之路!